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埃隆·马斯克近日接受外媒采访时,对中国在AI时代的电力基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出双重惊叹。他形容中国发电量增长“如火箭般攀升”,预测到2024年底将达到美国的2.5倍,并高度评价中国人才的勤奋与创造力。这番表态背后,暗含着对全球产业格局剧变的深刻认知——尤其是在他谈及老对手比亚迪时,微妙的态度变化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颠覆性崛起。
从嘲讽到沉默:一场跨越13年的认知颠覆
时间倒回2011年,当彭博社记者问及对比亚迪的看法时,马斯克以一句“你见过他们的车吗?”开启嘲讽模式,断言比亚迪“不配成为竞争对手”,甚至建议其先“在中国活下来”。七年后,他再度升级批评,称比亚迪电动车“产品太烂”“毫无技术亮点”。彼时的比亚迪虽已掌握电池、电机、电控核心技术,但品牌仍困于“低端”标签,而特斯拉正深陷Model 3产能危机。
这场轻视背后,藏着一段产业“恩怨”:2008年特斯拉濒临破产时,马斯克曾求助巴菲特遭拒,后者转身投资比亚迪。这种反差让马斯克的早期否定夹杂着复杂情绪。
销量与技术反杀:改写游戏规则
转折发生在2023年。当网友翻出马斯克昔日的嘲讽视频,他在社交媒体改口称比亚迪“极具竞争力”,预言“未来全球十大车企将由中国主导”。此时,比亚迪刀片电池已装入特斯拉柏林工厂的车型,双方从对手转为有限合作。真正的震撼来自销量:2023年四季度,比亚迪以52.6万辆纯电车型销量碾压特斯拉的48.4万辆;至2024年,其产品更在欧洲28个国家实现对特斯拉的超越。
市场的碾压仅是表象。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将插混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级,直击特斯拉毛利率命门;易四方平台实现“原地掉头”的技术炫技,璇玑AI架构则向自动驾驶高地进发。当仰望U8在慕尼黑车展引发围观,西方媒体开始用“技术霸权转移”描述这场变革。
特斯拉的防御性叙事与产业秩序重构
面对冲击,马斯克试图重构竞争维度。他频繁强调特斯拉是“AI与机器人公司”,将话语场从销量转向FSD自动驾驶、Optimus人形机器人。这种战略模糊化暴露了传统评价体系的失效——当深圳工厂的比亚迪车型搭载L4级自动驾驶路测,当中国动力电池掌控全球70%产能,硅谷式的技术优越性叙事正在瓦解。
更深层的震动来自产业链生态。马斯克一边警告“中国车企将摧毁对手”,一边采购比亚迪电池、探索充电网络合作。这种矛盾姿态,恰是中国从锂矿开采到智能座舱全产业链优势的投射。正如他感叹“中国发电量像火箭”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同样依托特高压电网、绿色能源装机与工程师红利的系统支撑。
定义者的诞生
当马斯克在采访中强调“不考虑竞争对手”,比亚迪的全球化舰队已驶入46国市场;当他畅想AI未来,中国每周迭代的OTA升级和激光雷达量产线正重塑创新节奏。这场变革早已超越企业竞争,成为工业文明话语权的迁移——西方车企引以为傲的百年体系,首次面对“定义者来自东方”的挑战。
从“你见过他们的车吗?”到“中国发电量达美国2.5倍”,马斯克的态度刻度丈量着中国产业的爬坡曲线。当比亚迪用十年磨剑击穿傲慢与偏见,当中国电力为AI革命铺就能源底座,马斯克的“警惕性钦佩”或许正是新时代的注脚:在这里,创新的火炬正在传递,而接过它的,是一个曾被视为追随者的国家。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
2025-05-27 19:48:10